昨日,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全面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工作的指導意見》(國辦發〔2020〕23號,以下簡稱《意見》);把老舊小區改造上升為政府重點工作之一。那么,老舊小區改造究竟有何價值,能夠誕生哪些機會呢?我們可以從三個不同的維度進行分析:
第一重
城市區域價值的重構
自2000年后,我國的城市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新的城市建設理念快速發展,各地的新區新城蓬勃發展,代表了中國經濟發展的高度成就。在城市不斷外擴的同時,建成年代較早的城市中心區逐漸與城市發展脫節,占據了較好的區位卻無法發揮應有的作用;既造成了城市內部價值的“塌陷區域”,也使得這些區域內的居民居住條件始終無法得到改善。
因此,在2010年后,我國就開始進行大規模的“棚戶區改造”,通過拆除重建的方式對這些區域進行改造;在過去的十年中,“棚改”讓許多城市的中心區域煥然一新,也直接改善了許多居民的居住條件,實現了城市與居民的雙贏。但是,除了棚戶區之外,這些區域中還有大量的老舊小區;既還能繼續居住,如今的城市建設也不再是“大拆大建”,如何來解決這些問題呢?于是就有了如今的老舊小區改造。
通過老舊小區改造,在修繕提升的角度上維持城市的既有風貌,直接改善居民的居住條件;并且通過一系列公共服務的完善,把這些地區的居住水平、生活水平大幅提高,是最符合當下實際情況的保障性安居工程之舉。
對于城市來說,進行老舊小區改造是對區域價值的重構。通過改造完善老舊小區配套和市政基礎設施,提升社區養老、托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把衰敗已現、缺乏活力的地區變為宜居生活的地區。既改善城市區域的整體環境,也為這些區域注入新經濟的“活水”;幫助這些地區重新得到發展的契機,成為城市內部新的經濟增長極。
第二重
新基建與產業升級
老舊小區是全國范圍內的普遍現象,對于三四線城市來說,老舊小區改造是區域價值的重構,是政府托底民生的舉措;但對一二線城市來說,卻是新基建的發展機會和城市產生升級的契機。
新基建是我國今年提出的重要概念,指以科技、信息技術發展為核心的基建投資,包括5G基站、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多個領域;各大城市均提出了自己的新基建發展計劃。對于一二線城市來說,城市中心區域的地塊是稀缺的;如何推動新基建與社區相銜接、推動信息技術進入應用領域一直是個非常重要的課題,也是數字經濟的重點發力方向。
如今的老舊小區改造,正好為這些地區新基建的落地與信息產業的升級找到了應用點。《意見》中提出,對于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對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建設及其智慧化改造,包括改造或建設小區及周邊的社區綜合服務設施、衛生服務站等公共衛生設施、幼兒園等教育設施、周界防護等智能感知設施。這些建設內容將與新基建投資很好的結合,并且可以統籌利用專項資金、新基建資金;以及擴展經營收費業務、或與小區物業相結合。
這不僅將提高居民的生活質量,還將促使新基建產業的落地開花,以及信息技術產業的再次升級。既對城市經濟結構轉型起到了很好的引導作用,也是新基建與互聯網企業再次發展的絕佳機會。
第三重
公共服務與新消費的建立
在四月的政治局會議上,提出擴大內需的同時,還提出“適當增加公共消費”——包括交通、教育、醫療、供水供暖、生活服務等消費內容。在如今的大環境下,促消費不僅指的是社會消費,公共消費的重要性在不斷的加強。
從居民的需求來看,在滿足了基本的“安居”需求后,公共服務確實是居民關注的核心;當下人口流動的趨勢與公共服務水平同樣是高度相關。因此,在城市建設后,發展的重心就向公共服務與消費的建立遷移。
在城市的新區新城,這一過程我們可以用市場化的方式來實現;但在城市中心區的老舊小區,我們必須要通過統籌改造、激發民眾的主觀能動性才能實現這一目標。《意見》中同樣指出,要提升社區養老、托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平,推動建設安全健康、設施完善、管理有序的完整居住社區。
在通過基礎的改造完善居民的居住條件后,既通過公共服務的完善來促進公共消費的發展、促進當地的經濟循環,也可以通過培育社區商業、社區新型服務來促進新型消費的發展,最終實現構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區治理體系的目標。
在這個過程中,依托廣大群眾直接需求的公共服務與新消費產業將得到極大的發展,成為新一輪教育、醫療、生活服務產業的試點地區,也將成為新型消費發展的實驗點和孵化器。
結 語
老舊小區改造的核心依然是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的居住質量和發展條件,但與“棚改”一樣,對城市產業、就業、環境都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在國家層面的大力支持下,老舊小區改造將是城市中心區全面改造的重點領域,也是新基建、新消費、公共服務產業發展的最佳切入口,是相關企業的絕佳機會,也是新一輪城市發展競爭的重點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