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省政府辦公廳發布《湖北省城市補短板強功能工程三年行動實施方案(2020-2022年)》。該《方案》提出,到2022年全省老舊小區改造開工7500個以上,完工5000個以上。
2022年底全省老舊小區改造開工7500個以上
“老破小”,是不少市民對城市中心地區老居民樓的形象比喻。很多老舊小區,樓齡已有三四十年甚至更高,戶型小、樓房破舊,各項基礎設施配套不完善,管道淤堵、屋面漏水、空中飛線,沒有停車位和休閑綠地。不少家庭一直盼望著早日啟動老舊小區改造,改善生活環境。
此前,武漢市政府出臺了老舊小區改造三年行動計劃,計劃用3年時間,基本完成760個老舊小區改造工作,基本解決2000年前建成的老舊小區市政基礎設施配套不全、共用設施設備破損老化、環境臟亂差、物業管理機制不健全等問題。
在武漢市解放大道的藝苑社區,老舊社區的改造融合了各種戲劇元素,彰顯文化氣息;江岸區的上滑坡小區為老舊居民樓加裝了電梯,解決老人上下樓難題;青山區武鋼住宅區修整了花園、加裝了健身器材,小區煥然一新。
武漢市民這種在家門口“升級”的幸福感也將普及到全省。《方案》將補老舊城區短板作為重中之重,指出要著力解決城市老舊小區臟亂差、基礎設施不完善、背街小巷衛生環境等問題,謀劃推進城鎮老舊小區改造及配套基礎設施、背街小巷綜合整治、園林綠化等方面的重點項目。到2022年全省老舊小區改造開工7500個以上,完工5000個以上。
為提升全省公共體育設施水平,我省還將謀劃推進一批大型公共體育場館新建和改擴建項目,使全省所有縣(市、區)達到“一場兩館”(一個標準體育場、一個不少于3000座體育館、一個游泳館)的標準。
今年底武漢、宜昌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根據《方案》,到2020年底,全省設區城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沿江設區城市建成區基本無生活污水直排口,基本消除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接合部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縣以上城市生活污水處理廠全面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低于95%;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50公里以上,開工老舊小區改造項目2530個。武漢市、宜昌市建成區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處理系統。
到2021年底,全省設區城市建成區基本無生活污水直排口,基本消除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接合部生活污水收集處理設施空白區。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低于98%;生活垃圾焚燒比例65%以上。全省開工建設城市地下綜合管廊100公里以上,開工老舊小區改造項目5000個以上。
到2022年底,全省縣以上城市污泥無害化處理處置率達99%以上,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生活垃圾焚燒比例達70%以上。縣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整治完成率達到60%以上。設區城市建成區4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目標要求,其他城市30%以上的面積達到海綿城市建設要求,易澇點整治全部完成。城市建成區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到12平方米,城市建成區綠地率達到40%以上。城市供水普及率、燃氣普及率分別達到99%和98%以上,城市供水管網漏損率控制在10%以下。
老小區提檔升級
新增百余停車位
“雨污分流不僅可以有效利用水資源,提升排澇能力,還能減少污染。”14日,施工人員在武昌區南湖街華錦社區檢查前不久改造完的小區排水系統。社區書記周林介紹,經過改造后,華錦社區環境面貌大變樣:停車位增加了、居民獲得空間更多了、小區綠植更美了,更重要的是,社區以改造為契機,調動了居民參與社區治理的積極性。
華錦花園是一個老小區,基礎設施相對落后。近年來,社區通過升級改造,先后完成了綠化美化、停車泊位升級、人行步道優化、活動空間增加等升級改造,居民對此普遍感到滿意。
停車位、公共綠地的矛盾和活動空間不足,近年來一直困擾著華錦社區的居民,社區啟動改造后,有效破解了這一難題。14日,記者在社區看到,門口被分為人行道和車行道兩股道,進入小區,道路兩邊的空地上,車輛有序停放。
據介紹,社區一期和二期建于1999年,早期規劃沒有停車位,隨著有車的人越來越多,汽車出入混亂和停車難問題日益凸顯。“之前小區道路沒有規劃人車分流,不少路面坑坑洼洼,”周林介紹,社區在改造中拆掉一些廢棄的花壇、充分利用邊邊角角,在地面鋪上透水磚,以不同顏色的磚塊劃分停車位,新增了100多個停車位。“以前,大門口車能進又能出,車輛見縫插針隨意停放,人車不分道,不僅影響安全,還經常引發糾紛。”社區居民孫師傅說,社區經過改造后,人車各行其道,步行和活動空間增多,小區環境也更和諧了。
除了增加停車位,小區還增加了不少綠化和活動空間,將以往閑置空間全部利用起來。比如,以前小區內的噴泉廣場利用率低,里面的水發臭滋生蚊蟲。經過規劃改造后,施工人員將以前的水體景觀改變為平地活動空間,還根據居民們的需求設計了舞臺,用于社區文藝演出,社區還對幼兒園南邊草坪進行了修復,新鋪設塑膠地面,打造兒童娛樂區。
“在改造過程中,我們充分發揮居民的積極性,”周林說,幾位老居民被社區聘為“居民規劃師”,負責為社區規劃改造收集意見,并與專業規劃設計團隊一起實地勘察,對施工質量與進度進行監督,及時反映居民意見,真正讓居民成為社區規劃的直接受益者。“此舉培養了居民自主治理社區的意識,讓居民成為社區改造的主體,自覺愛護改造成果。”周林說。 (劉丁維 李慶 沈智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