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務院先后批準印發支持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陜甘寧、左右江、大別山、川陜等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政策文件或規劃,促進了革命老區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任務的實現。近日,國務院印發《關于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新發展階段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總體要求、重點領域、主要任務和政策措施,體現了黨中央、國務院對于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高度重視。“十四五”時期我國將邁入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新征程,從戰略和全局高度認識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重要意義、把握好需要妥善處理的若干重大關系、明確今后一定時期的重點方向和任務,顯得尤為重要。
一、全面認識新時代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重要意義
從新發展階段維度看,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承擔著特殊定位。革命老區是黨和人民軍隊的根,為新中國的建立貢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確保了紅色政權穩固,為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壯大提供了堅實土壤。黨的十八大以來,革命老區脫貧攻堅取得決定性勝利,但由于種種原因,革命老區發展大多仍滯后于全國其他地區,總體仍然處于欠發達水平。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將“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作為2035年遠景目標。抓好革命老區振興發展,讓老區人民過上更加富裕幸福的生活,對補齊欠發達地區發展短板,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從新發展理念維度看,革命老區面臨著特殊任務。我國國土空間遼闊且差異明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發展內生動力逐步培育,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規律性趨勢和內在需求比較顯著,而中西部欠發達地區總體上仍然處于工業化和城鎮化推進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面臨的任務更加艱巨。革命老區大多數位于中西部地區,經濟體量相對較小,城鄉協同、民生保障任務繁重,支持革命老區探索貫徹新發展理念的路徑模式,對中西部地區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從新發展格局維度看,革命老區發揮著特殊作用。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互相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成為“十四五”及今后一定時期的戰略方向,革命老區大部分位于多省交界地區,位于城市群周邊區域,在融入新發展格局中具有特殊作用。加快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不僅有利于沿海發達地區城市群進一步發揮對外開放先行和產業基礎雄厚的優勢,也有利于激發中西部內陸地區空間廣闊、資源富集、市場潛力大的優勢條件,構建融入新發展格局的產業鏈條和供需網絡。
二、妥善處理革命老區振興發展中的重大關系
一是共性與個性的關系。《意見》明確了革命老區與其他特殊類型地區的共性和個性。立足“十四五”全國推動特殊類型地區振興發展全局,革命老區振興發展需要統籌考慮革命老區與邊境地區、脫貧地區等欠發達地區存在的共性普遍問題和個性特征困難,確保革命老區振興發展形成合力。同時要處理好不同革命老區之間的關系,革命老區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內陸地區,經濟欠發達、開放程度低、收入水平低等共性問題普遍存在,同時也存在地理區位、資源稟賦、特色產業等方面的個性差異,推動革命老區振興發展需要在解決共性問題的基礎上,結合個性特征,鼓勵因地制宜、各揚所長。
二是目標與路徑的關系。《意見》明確了2025年和2035年鄉村振興、基礎設施建設、基本公共服務、居民收入、紅色文化等方面的主要目標,為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指明了方向。從目標導向看,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方向是明確的,但是由于各個革命老區的基礎條件、特色優勢存在差別,推動振興發展的路徑模式應該是多元化的。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路徑應該立足解決存在的突出問題,在解決不同類型突出問題的過程中積累經驗,及時形成推動振興發展的路徑模式,鼓勵有條件地區在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上作示范。
三是速度與質量的關系。《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革命老區居民收入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平均水平,這對于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提出了具有可行性和可考核的量化目標。要求“十四五”革命老區的增長速度既有可能高于同樣欠發達的其他特殊類型困難地區,也有可能高于經濟體量較大的東部沿海發達省市,但是這個速度是在提高質量和效益基礎上的,《意見》明確新發展階段下革命老區的振興發展,首先是要堅持高質量發展。
四是同步與協調的關系。《意見》提出到2035年革命老區與全國同步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戰略目標,這要求革命老區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進程中不能掉隊。但是應科學辯證地認識革命老區的同步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內涵,既不是要求革命老區所有領域和指標都保持同步增長,更不是要求革命老區每年、每個領域和指標的增速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即使到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之時,革命老區部分領域和指標也會處于全國平均水平之下。
三、明確新時代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的重要著力點
一是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因地制宜推進振興發展。推動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一定時期內保持脫貧攻堅政策總體穩定,做好易地扶貧搬遷后續幫扶工作,加大以工代賑支持力度,鞏固革命老區“兩不愁三保障”等脫貧攻堅成果,加快推進革命老區美麗生態宜居鄉村建設。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支持革命老區重點城市提升功能品質、承接產業轉移,建設區域性中心城市和綜合交通樞紐城市,研究支持贛州、三明等城市建設革命老區高質量發展示范區,支持革命老區縣城建設和縣域經濟發展。對接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將支持革命老區振興發展納入國家區域重大戰略和經濟區、城市群、都市圈相關規劃并放在突出重要位置,加強革命老區與中心城市、城市群合作,共同探索生態、交通、產業、園區等多領域合作機制。
二是促進實體經濟發展,增強革命老區發展活力。完善基礎設施網絡,支持將革命老區公路、鐵路、機場和能源、水利、應急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列入國家相關規劃,促進實現互聯互通,加快建設京港(臺)、包(銀)海、沿江、廈渝等高鐵主通道,規劃建設相關區域連接線,加大普速貨運鐵路路網投資建設和改造升級力度。培育壯大特色產業,支持革命老區加強農田水利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做大做強水果、蔬菜、茶葉等特色農林產業,支持發展沙縣小吃等特色富民產業,支持有條件地區建設新材料、能源化工、生物醫藥、電子信息、新能源汽車等特色優勢產業集群,加快特色旅游產業發展。提升創新驅動發展能力,支持革命老區重點高校、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建設。完善東中西部科技合作機制,促進中西部革命老區與東部地區加強科技合作,支持在革命老區建設創新型城市和創新型縣(市),布局建設一批國家級高新區、創新研發基地等創新載體。
三是補齊公共服務短板,增進革命老區人民福祉。提升公共服務質量,支持革命老區依據國家基本公共服務標準,結合本地實際,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建立健全本地區基本公共服務標準,保障群眾基本生活。弘揚傳承紅色文化,圍繞革命歷史創作一批文藝作品。加大對革命紀念設施、遺址和英雄烈士紀念設施的保護修繕力度,促進紅色旅游高質量發展,創新展現方式手段,提升紅色旅游魅力,堅決防止娛樂化庸俗化傾向。促進綠色轉型發展,統籌推進革命老區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保護和修復,支持革命老區開展促進生態保護修復的產權激勵機制試點,加快能源資源產業綠色發展,延伸拓展產業鏈,鼓勵資源就地轉化和綜合利用,支持資源開發和地方經濟協同發展。(作者:高國力 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