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5月底發布《全國一體化大數據中心協同創新體系算力樞紐實施方案》以來,“東數西算”工程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當前,隨著京津冀、甘肅等8地算力網絡國家樞紐節點獲得正式批復,2022年將作為“東數西算”元年,開啟我國國土空間算力資源跨區域統籌布局的新篇章。
一、實施“東數西算”的三個出發點
過去十幾年間,我國東、中、西部算力資源布局在取得長足進步的同時,依然存在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等問題,與5G時代全面建設“數字中國”的戰略需求還有較大差距。現階段實施“東數西算”工程,優化我國算力資源空間布局,是推動新型基礎設施高質量發展、構建全國一體化國家大數據中心體系的必然選擇。
一是從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來看,數據中心行業高耗能問題亟待緩解。在我國提出“3060”目標下,數據中心行業高耗能問題再次受到社會各界廣泛關注,甚至有人稱其為“不冒煙的鋼廠”。一方面,東部發達地區特別是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能耗指標緊張,難以支撐大型以上數據中心在東部地區落地,制約了數字經濟發展。東部發達城市“碳瓶頸”問題使得數據中心外溢成為大勢所趨,亟待統籌規劃布局。另一方面,甘肅、寧夏等西部地區氣候環境適宜、清潔能源富集,在此建設數據中心,電子元器件長期運行費用低、清潔能源使用成本低。
二是從市場主體經營成本來看,西部數據中心電價具有明顯優勢。數據中心電力需求較為龐大,電費占到數據中心運維成本的七成,因此西部多地針對數據中心用電、稅收等方面紛紛出臺優惠政策,甚至有些地區數據中心用電補貼后低至0.3元/度以下,為企業帶來 算力“西遷”的原生動力。越來越多的數字經濟企業業務重心也開始向西、向北轉移,除網絡游戲、電商交易、在線支付等對網絡時延要求極高的業務外,大量從事數據存儲、離線數據分析等業務的數字經濟企業均通過在西部地區部署數據中心或購買西部地區數據中心云服務來有效降低運營成本,緩解東部壓力的同時也帶動了西部產業轉型和就業增長。
三是從國家安全穩定發展來看,算力基礎設施應全局統籌布局。一方面,我國數據中心布局整體呈現“東部沿海多、中西北部少”的趨勢,一旦發生地震等自然災害,數據安全將成為數字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隱患,數據多點災備尤為重要。另一方面,打造陸海內外互動、東西雙向開放的國內國際雙循環格局,區位優越、資源充沛的西部地區不會更不能成為國內大循環中的“阻梗”。然而,我國東西部信息技術發展的差異持續拉大,相比于顯式的經濟貧困,恐將面臨嚴峻的隱形貧困——信息貧困。因此,應以“東數西算”工程為牽引,加強西部算力基礎設施布局,最大化消除東西部、城鄉間在數字化轉型中出現的信息發展不均衡的問題。
二、構建“東數西算”跨域資源協同調度體系
建議下一步在推進“東數西算”時,強化東西部8個算力樞紐集群內部和集群之間的統籌聯動,實現網絡、能源、算力、資本、人才等各方面資源協同,重點通過三類機制強化推動東西部跨域統籌發展。
一是建立較為成熟的能耗指標跨域調配機制。建議統籌電網和數網兩張網整體布局,通過錯峰供電、負載調整等方式保障和數據中心用電供電問題。制定數據中心集群優惠用電補貼標準及補貼方案,將數據中心集群納入直購電范圍,吸引數據中心產業快速落地西部地區。建立國家數據中心能耗指標單列與東西部省份數據中心能耗指標共享統籌機制,優先支持省級大型或超大型數據中心集約建設,避免無序發展局面。支持鼓勵數據中心企業積極探索利用西部地區清潔能源建設新一代數據中心,更多開發和利用光伏發電和風能發電等清潔能源,有效降低西部地區棄風和棄光電量。
二是建立政產學研一體的產業生態合作機制。鼓勵各地政府和企業、高校等強化產學研合作,結合數據中心東西部產業發展實際,著重考慮構建“東數西算”產業閉環,實現西部地區內生發展。不斷完善集群內產業生態體系,通過招商產業進行強鏈、補鏈、延鏈。加強服務器、芯片、發電機組、光模塊等數據中心上游設備制造業和下游數據要素流通、數據創新型應用和新型消費產業等集聚落地。鼓勵產業界探索完善跨區域數據中心運行服務統籌結算機制,避免出現“核心利潤留在東部、低端運維放在西部”的局面,保障“東數西算”工程實施的可持續性。
三是建立投建運一體的數據中心集群發展機制。針對國家樞紐節點內數據中心集群,建議研究東西部在算力補貼、算力結算交易、稅收統籌等方面的政策銜接機制,探索研究投建運一體的集成化運營商,在用地、能源、網絡、招商、投資等方面強化統籌協調,統籌東西部數據中心集群內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的建設運營和算力調度,實現數據中心集群“緊耦合”發展。探索產城一體的園區化發展模式,加強國家樞紐節點內數據中心集群與城市邊緣節點之間的產業協作,統籌規劃建設涵蓋數據存算加工、人工智能、科學計算、隱私計算等核心產業的數據中心產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