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政府各委、辦、局,各街道辦事處及各有關單位:
《楊浦區體育健身設施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2021-2025年)》已經區政府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政府
2021年7月27日
楊浦區體育健身設施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
(2021-2025年)
根據《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發展群眾體育的意見》(國辦發〔2020〕36號)和《上海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本市推進全民健身工程加強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的意見〉的通知》(滬府辦〔2021〕8號)等文件要求,結合本區實際,制定本行動計劃。
一、發展現狀
1.本區現有體育場地面積1428859平方米;人均體育場地面積1.11平方米;可利用體育空間面積197594平方米。
2.本區常住人口124.25萬人(2020年),其中60歲以上常住人口39.49萬人,14歲以下常住人口10.98萬人;下轄12個街道。全區共有市區級體育中心4個、社區市民健身中心4個、市民益智健身苑點600余個、市民球場22片、市民健身房11個、健身步道51條、市民游泳場所49個。
3.健身設施存在短板。人均體育場地面積低于全國2.2平方米和上海市2.4平方米,處于中心城區中游水平。場地分布呈現出東南部街道的體育場地數量、面積比較低,其他街道相對平均的特征。場地類型室外遠多于室內。在總體上,與國家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和全民健身示范區的要求還存在差距。
二、建設目標
全民健身設施更加便利可及,擴大群眾身邊健身場地的有效供給,全民健身產品和服務更加豐富,有效滿足群眾多層次、多樣化的健身需求。到2025年,新增健身設施場地面積總量20萬平方米,新(改)建體育健身設施項目230個,本區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1.3平方米左右。
三、建設任務與五年行動計劃
1.新(改)建市區級大型體育場館3個,包含楊浦體育館、白洋淀足球場等升級改造,實現一館多用、一場多能。(責任部門:區體育局、區發展改革委、區教育局、相關街道)
2.新(改)建體育公園3個,包含大橋公園(二期)、滑板公園等,與自然生態融為一體,集合各類運動場地和設施,具備體育健身、運動休閑、賽事經濟和娛樂休憩等多種功能。在綠色生態空間內合理設置體育健身設施,實現“體綠一體”,方便市民健身休閑。(責任部門:區濱江公司、區體育局、區綠化市容局、相關街道)
3.新建市民健身步道10條,約30公里,逐步建立覆蓋全域的步道體系。(責任部門:區體育局、區建設管理委、區綠化市容局、區濱江公司、各街道)
4.新(改)建社區市民健身中心8個,基本實現街鎮全覆蓋。(責任部門:定海街道、平涼街道、江浦街道、控江街道、長白新村街道、四平路街道、長海路街道、新江灣城街道、區體育局、區發展改革委、區規劃資源局)
5.新(改)建社區足球場6個,按照完整居住社區建設標準,確保新建居住社區至少配一片非標準足球場地設施。(責任部門:區發展改革委、區體育局、區住房保障房屋管理局、各街道)
6.新(改)建都市運動中心3個,其中園區型2個、商區型1個。(責任部門:區體育局、區發展改革委、區規劃資源局、相關街道)
7.新(改)建長者運動健康之家12個。(責任部門:各街道、區體育局、區民政局)
8.新(改)建市民健身驛站8個,新(改)建智慧健康驛站5個。(責任部門:區體育局、區衛生健康委、區總工會、各街道)
9.建立完善“10分鐘社區體育生活圈”,配套新(改)建社區體育設施,其中包括市民益智健身苑點200個、市民球場10個。(責任部門:區體育局、各街道)
10.新增配置智能健身器材的智慧健身設施100處,信息化升級改造公共體育場館1個,新建戶外運動公共服務設施50個,推動戶外運動公共服務設施連點成線、連線成片、連片成網。(責任部門:區體育局、區發展改革委、區科委、各街道)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1.明確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落實“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為打造“四高城區”,建設國家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市和全民健身示范區,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推進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不斷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體育健身需求,助力“健康楊浦”和體育強區建設。
2.落實責任主體
區政府將全民健身設施規劃建設、開放利用納入年度重點工作加以推進和考核,將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用地納入楊浦城市國土空間規劃和年度用地計劃,合理安排用地需求,將健身設施建設納入城市道路、公園綠道、河道水域整治等工作同步布局。借助楊浦區全民健身聯席會議,成立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工作小組,建立區政府牽頭,相關委辦局、各街道等具體負責的協同工作機制,以會議紀要、內部文件等形式明確場地設施使用模式,嚴格落實責任到人,合力推進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建設。
3.優化健身設施布局
向社會公布可用于建設健身設施的非體育用地、非體育建筑目錄或指引。以服務半徑和服務人口為依據,推動健身設施建設與社區常住人口總量、結構、流動趨勢相銜接,優先在覆蓋人口較多、供需矛盾突出的社區增建健身設施。優化楊浦全民健身設施區域空間布局,推動區域內健身設施均衡分布。完善以區級健身場館、都市運動中心、街道社區市民健身中心、市民健身驛站、社區益智健身苑點、步道、球場等為主體的三級健身設施體系。推動社區、園區、校區、商區以及城市公共空間等區域聯動,提高存量健身設施使用效率和服務質量。
4.加強健身設施管理
完善社區公共體育設施“區體育局監管、街道屬地管理、第三方巡檢”的工作機制,運用網格化管理模式,落實街道辦事處、居委會、社區體育俱樂部、第三方機構,以及社會體育指導員各自的日常管理責任。運用信息化手段為全區公共體育設施建立“身份證”信息庫,提高全民健身設施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
(二)加強政策落實
1.落實社區配套設施
新建居民小區按照室內人均建筑面積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的標準配建全民健身設施,并與住宅區主體工程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驗收、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將社區健身設施未達到規劃要求或建設標準的既有居住小區,納入城市更新、老舊小區改造等,因地制宜配建全民健身場地設施。重點關注青少年、老年人群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特點,增建社區青少年、老年人健身設施,滿足全年齡段、全人群健身需求。
2.倡導復合利用模式
聚焦市民多元健身需求,推行功能復合、立體開發的集約緊湊型的多中心、多層級、多節點健身設施布局,豐富健身場地設施類型,打造現代時尚全民健身新場景。加強健身設施和城區文化、休閑娛樂、養老、教育、商業等其他服務設施功能的復合利用。統籌體育和公共衛生、應急避難(險)設施建設,在兼顧平戰兩用前提下,復合用于體育健身。在有條件的睦鄰中心、黨群服務中心、文化中心、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等處復合疊加長者運動健康之家、職工健身驛站、智慧健康驛站等體育功能。利用江灣體育賽事集聚區和都市運動中心、黃興體育公園等,因地制宜綜合建設健身設施,不斷拓展市民身邊的體育健身空間。
3.挖掘存量用地潛力
根據城市空閑空間資源排摸的結果,在不影響相關規劃實施及交通、市容、安全等前提下,提供城市空閑土地、邊角地建設健身設施。依法依規統籌考慮,利用城市公益性建設用地建設健身設施。在濱江生活秀帶、生態空間、地下空間、區域公共綠地公園、河道水域整治等建設規劃中嵌入體育健身設施。利用城市路橋附屬用地(高架下)、園區、建筑屋頂等空間資源,建設臨時性體育健身設施。復合利用工業建筑廠房等改建增建健身設施。
4.支持社會力量參與
鼓勵社會力量申請利用尚未明確用途的城市空閑土地、儲備建設用地或已明確為文化體育用地但尚未完成供地的地塊,建設臨時性室外健身設施,使用時間一般不超過2年,且不影響土地供應。鼓勵社會資本在符合相關規劃要求的前提下投資建設室外健身設施,由相關方協商依法確定健身設施產權歸屬,建成后5年內原則上不得擅自改變其產權歸屬和功能用途。鼓勵社會力量租賃用于建設健身設施的土地,租期不超過20年。鼓勵社會力量建設符合環保和安全等要求的氣膜結構健身館、裝配式健身館,支持建設多功能、多用途、可轉換的室外健身設施等。
5.拓展經費來源渠道
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全民健身設施經費投入機制,切實保障公共財政對全民健身設施建設的投入。將社區體育健身設施新建、迭代更新、日常維修、維護和管理資金,列入區級財政預算予以保障。增加社會力量建設配套資金、扶持資金或給予新建面積獎勵的方式,引導社會力量建設和運營健身設施,形成多元投入全民健身設施建設的格局。
(三)提高運營活力
1.推動健身設施開放
完善公共體育場館公益性開放補助政策,實施公共體育場館免費或低收費開放。開發體育場所內部潛力,通過空間共享、錯時利用等,提高體育場地設施利用率。對符合條件的學校體育場館進行“一場兩門、早晚兩開”的分隔工程改造,與周邊居民共享運動空間。推動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和其他系統存量體育健身設施以及周邊公共空間的對外開放。挖潛公園、園區、樓宇、高校內公共體育設施資源,擴大開放,增加健身設施供給。通過發放體育消費券、運動積分兌換等方式支持經營性體育場館公益性開放。
2.推進運營方式改革
推進楊浦體育館“兩權分離”(所有權和使用權)改革和“雙改工程”(機制改革和功能改造),支持以體為主、復合經營,推進公共體育館社會化、專業化運營。推廣政府委托社會力量運營公共體育場館,通過公開資源交易平臺選擇運營主體,規范委托經營模式,提高運營效率。委托專業機構集中運營本區符合對外開放條件的學校體育場館。鼓勵各街道引入社會力量負責轄區內健身設施的管護。
3.提供場館智慧服務
加快全民健身場地設施智能化改造,運用楊浦體育綜合服務平臺,完善全民健身電子地圖,逐步覆蓋區屬公共體育場館、學校體育設施、經營性體育設施,實現市民在客戶端完成健身場所、健身指導和賽事服務等便民信息即時查詢以及互動。全面推行“隨申碼”在場地預訂、身份認證、線上支付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應用,確保進出場館人員可追溯,并根據疫情防控要求及時調整入館限額。通過“云場館”,將場地管理、票務管理、會員管理、員工管理、財務管理、停車管理等數字化,提升體育場館智慧服務水平。
(四)審慎監管評估
區政府和相關部門要為市場主體通過多種方式建設健身設施創造寬松環境,加大健身設施建設審批領域“放管服”改革力度。充分利用“一網通辦”平臺,在符合環保和安全的前提下,協調優化審批程序,提高審批效率,確保項目及時開工,及時投入使用。區體育局會同體育社會組織和市場主體,依照健身設施行業標準,定期對健身設施開放與使用情況進行評估和督導,保障各類健身設施使用安全。
(五)加強宣傳推廣
倡導“天天運動,人人健康”理念,充分發揮體育健身對市民形成健康文明生活方式的作用,營造“健身即時尚”的良好氛圍。不斷加大宣傳,調動更多社會資源,推動全社會共建共享共管全民健身設施,創建“處處可健身”的高品質運動空間。
附件:楊浦區體育健身設施可利用空間目錄(2021版)
附件
楊浦區體育健身設施可利用空間目錄(2021版)
序號 |
所屬街道 |
地址位置 |
面積 (平方米) |
現狀 |
意向用途 |
所有權 性質 |
可利用 期限 |
1 |
大橋街道 |
濱江大橋公園(二期) |
5500 |
空地 |
體育場館及其配套 |
公有 |
長期 |
2 |
定海路街道 |
軍工路188號 |
3000 |
廠房 |
都市運動中心 |
民營 |
中短期 |
3 |
長海路街道 |
民京路781號 |
2500 |
廠房 |
都市運動中心 |
民營 |
中短期 |
4 |
大橋街道 |
楊浦區河間路237號一號樓 |
220 |
空地 |
長者運動健康之家 |
公有 |
長期 |
5 |
新江灣城街道 |
淞滬路2100號 |
10625 |
空置 |
社區市民健身中心 |
公有 |
長期 |
6 |
新江灣城街道 |
政青路-國安路 |
1700 |
空地 |
健身步道 |
公有 |
長期 |
7 |
新江灣城街道 |
殷高路-清流環一路 |
2600 |
空地 |
健身步道 |
公有 |
長期 |
8 |
新江灣城街道 |
清流環二路 |
600 |
公共綠地 |
多功能運動場 |
公有 |
長期 |
9 |
定海街道 |
順平路長陽路愛國路 |
600 |
公共綠地 |
多功能運動場 |
公有 |
長期 |
10 |
定海街道 |
內江路平涼路河間路 |
200 |
公共綠地 |
健身苑點 |
公有 |
長期 |
11 |
定海街道 |
隆昌路順平路 |
200 |
公共綠地 |
健身苑點 |
公有 |
長期 |
12 |
平涼路街道 |
惠民路702號 |
540 |
社區為老服務中心 |
長者運動健康之家 |
公有 |
長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