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鎮人民政府、街道辦事處、工業區管委會,區人民政府各部門、各直屬單位:
現將《金山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印發給你們,請認真按照執行。
特此通知。
上海市金山區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29日
金山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
全民健身是實現全民健康的重要途徑和手段,是廣大市民增強體魄、健康生活的基礎和保障。實施全民健身計劃是國家的重要發展戰略。“十三五”時期,我區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實現城鄉全覆蓋,基本形成以15分鐘體育生活圈為主要架構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十四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后,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第一個五年,是上海實施“全民健身”戰略、“體育強國”戰略,基本建成“全球著名體育城市”的關鍵五年,是金山深入實施“兩區一堡”戰略定位、落實“南北轉型”戰略要求、持續打響“上海灣區”城市品牌,活力灣區、美麗灣區、幸福灣區嶄新形象基本呈現,城市能級、品質及影響力明顯提升的關鍵五年。為推進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融合發展,促進城市高質量發展、創造市民高品質生活,根據國務院《全民健身條例》《全民健身計劃(2021-2025年)》《上海市市民體育健身條例》《上海市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和《金山區體育改革發展“十四五”規劃》,制定本實施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和考察上海重要講話精神,深入踐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重要理念,實施健康中國和全民健身國家戰略,以改革創新增強全民健身發展動力,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和政府、市場、社會共同參與的全民健身發展機制,提高全民健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豐富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滿足市民日益增長的多樣化體育健身需求,持續打響“上海灣區”城市品牌,打造“健康金山”高品質生活。
二、發展目標
(一)總體目標
積極營造“處處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會健身”的全民健身城市環境。到2025年,基本建成與“上海灣區”城市品牌和“健康金山”相適應的更高水平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均等化、標準化、融合化和數字化,基本實現全民健身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推動體育健身設施舉步可就、體育健身組織充滿活力、體育賽事活動豐富多元、科學健身指導專業高效、公共體育服務數字轉型,實現全民健身與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帶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全區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3.5平方米,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達到50%,市民體質達標率達到97.3%。基本建成全民健身普惠之城,積極創建全民運動健身模范區。金山成為具有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力城市。
(二)主要指標
“十四五”金山區全民健身發展主要指標
序號 |
指標名稱 |
單位 |
屬性 |
2025年 |
1 |
人均體育場地面積 |
㎡ |
預期性 |
3.5 |
2 |
公共體育設施開放率 |
% |
約束性 |
100 |
3 |
社區市民健身中心街鎮覆蓋率 |
% |
約束性 |
100 |
4 |
長者運動健康之家街鎮覆蓋率 |
% |
預期性 |
100 |
5 |
農村體育設施標準化建設達標率 |
% |
約束性 |
≥80 |
6 |
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比例 |
% |
預期性 |
50 |
7 |
每萬人擁有體育健身團隊數量 |
個 |
預期性 |
25 |
8 |
社會體育指導員占常住人口比例 |
‰ |
約束性 |
3 |
9 |
市民體質達標率 |
% |
約束性 |
97.3 |
10 |
群眾性體育精品賽事 |
個 |
預期性 |
≥5 |
三、重點任務
(一)完善全民健身設施功能布局
1.優化公共體育設施整體布局。結合金山城鎮體育梯度發展現狀,形成“區級—街鎮級—村居級”三級體系,通過“網絡+散點分布”模式實現體育設施均衡布局;通過“組團式布局”模式,實現村居級體育設施、街鎮級體育設施環繞市、區級體育設施的多層次、網絡化布局。全面實施體育健身設施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推進社區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在公園、綠地、沿河、美麗鄉村等區域嵌入式建設體育健身設施,利用地下空間、閑置用地、城市更新和舊區改造等因地制宜布局各類體育健身設施。深化體綠、體農、體醫、體養、體文、體旅、體商等融合,多措并舉增加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加強青少年體育運動場所建設,為青少年參加體育健身活動提供便利條件。
2.提升濱海地區體育服務能級。落實《上海市金山區總體規劃暨土地利用總體規劃(2017-2035)》要求,規劃引導高等級體育設施向金山濱海地區、楓涇、朱涇、亭林等區域集聚,建設金山體育休閑區,重點提升體育服務能級。對標國家和上海市體育發展規劃,推進體育場館智慧化改造。加大公共體育場館及社會自建體育場館公益性開放力度。推動形成與“上海灣區”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體育空間布局,提高市民參與體育健身活動的便利性,促進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均等化。
3.啟動上海灣區都市運動中心項目建設。落實《關于做好本市體育設施現狀調查和補短板工作的通知》(滬體辦〔2021〕
77號)和《金山區體育健身設施建設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2021-2025)》,嚴格按照“必要”“所需”的原則推進都市運動中心建設,不斷提升上海灣區整體服務功能。建成后既能開展攀巖、極限、滑板等新興戶外運動項目,還能組織開展各類群眾性體育活動,滿足廣大市民多元健身休閑娛樂需求。
4.推進美麗鄉村體育設施建設。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根據《上海市體育設施管理辦法》《上海市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等文件要求,積極推進農民身邊的體育健身設施建設,豐富體育健身設施內容,完善體育健身功能,增進科學健身手段,提高體質健康水平。以村莊布局規劃、郊野單元村莊規劃為引領,新建改建農村體育健身設施。
(二)引導體育健身組織健康發展
1.壯大體育健身組織發展。到2025年,形成以金山區體育總會、各單項體育協會為主導,社區體育俱樂部等民非組織以及體育健身團隊構成的全民健身組織網絡體系。引導和規范網絡、草根等體育健身組織健康發展。鼓勵基層體育健身組織承接符合社區居民、青少年健身需求的體育賽事活動、科學健身指導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到2025年,每萬人擁有體育健身組織數量至少達到25個。
2.加強體育健身組織治理。依法履行對體育健身組織的監督和管理,建立政府監管、行業自律、社會監督的綜合監管體系。按照社會組織改革發展的總體要求,推動各類體育健身組織成為權責明確、依法治理的現代社會組織。加大政府購買體育健身組織服務和扶持力度,激發體育健身組織活力。加強體育健身組織治理,優化全民健身工作環境,促進體育健身組織實體化、規范化、專業化、品牌化發展。
3.深化體育健身組織制度建設。推進和完善體育健身組織管理和考核激勵機制,形成體育健身組織星級評定制度,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積極推動社團改革,在黨建引領、機制創新、公益服務、市場運作、品牌創建等方面予以政策引導和資金扶持,提高體育健身組織服務政府、服務會員、服務社會的成效。
采用政府購買服務等形式,支持更多有實力、有經驗、有資源的體育健身組織參與體育活動,提供公益性培訓,普及體育運動技能。
(三)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
1.因地制宜,活動形式多樣化。以區運會、市民運動會、城市業余聯賽等不同形式,組織舉辦全區性綜合性群眾體育賽事活動,推進全民健身廣泛開展;以鐵人三項、滬浙鄉村馬拉松、農耕運動會以及“一鎮一品”項目為抓手,提升我區精品賽事影響力;以長三角體育賽事聯盟為載體,形成城市聯動效應;以“一村(居)一隊”、村(居)運動會為抓手,開展好群眾身邊的體育活動,提升市民體質;以“相約星期三,健身在金山”等信息化平臺為依托,發展全民健身網絡賽事,滿足市民“云”健身需求。到2025年,金山區群眾性精品賽事不少于5個。
2.因人而異,服務人群全覆蓋。抓住青少年、職工、老年人、殘疾人、農民等重點人群廣泛開展體育活動。扎實推進青少年體育發展,以落實“雙減”政策為契機,發揮體育育人功能。實現中小學生每天鍛煉時間不少于一小時。大力開展校園足球運動,鞏固羽毛球、田徑、游泳等項目發展基礎,推進奧林匹克教育及冰雪運動進校園。大力推進青少年體育活動。組織和舉辦符合青少年身心特點的體育活動,建設各類學生體育運動隊。加強組織學校綜合運動會和專項體育賽事,組織全區陽光體育大聯賽和校園聯盟系列體育賽事,形成 2-3 項立足上海、面向長三角、輻射全國的學生體育精品賽事。以體立德,以體育人,引導學生在體育活動中享受樂趣、增強體質、健全人格、錘煉意志。依托體育俱樂部和體育場館,廣泛開展青少年體育運動技能培訓,倡導每名青少年至少掌握 2 項體育運動技能,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組織開展金山區青少年體育冬夏令營、周末營等青少年體育技能培訓,提升青少年體質健康水平。實施面向人人、覆蓋全區的青少年運動技能等級評定和體育素養評價。組織開展職工體育健身活動及健身項目推廣培訓,鼓勵機關、企事業單位定期舉行職工運動會,推行廣播操、工間健身,加強職工健身服務,促進職工身體健康。加強老年人體育健身服務,利用老年活動室、長者運動健康之家、睦鄰中心等社區公共服務設施和社會場所組織開展適合老年人身心特點的體育健身活動。通過殘疾人運動會、陽光之家建設,推動殘疾人體育健身活動和康復運動開展,使殘疾人更好融入社會。促進全民健身戰略與鄉村振興戰略協同發展,結合鄉村傳統節慶和文化旅游活動,促進農村體育事業發展。開展民俗運動會,把群眾喜聞樂見的活動發展成全民健身賽事,發動更多的市民參與全民健身。加強特殊群體保障服務,為婦女、軍人、自由職業、外來務工人員等人群提供全民健身公共服務供給,基本實現人人享有高品質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目標。到2025年,金山區經常參加體育鍛煉人數比例爭取達到50%以上。
3.整合資源,鼓勵社會力量辦賽。推動體育協會、體育俱樂部、專業賽事公司承辦賽事,擴大社會參與面和影響力。建立全民健身賽事舉辦標準,完善全民健身賽事評估體系,更好實現管辦分離,以政府購買服務形式推動社會力量參與全民健身賽事活動的組織舉辦。“體育要來賽、活動嘉年華”,通過各類賽事推動體旅結合,提升群眾體育組織化程度和專業化水平。
(四)豐富健身指導服務
1.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加強區鎮兩級體育管理崗位人才培養。優化社會體育指導員人員構成和等級結構,增加退役運動員、教練員、體育教師、健身俱樂部教練等各類體育專業人士加入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社會體育指導員實行分級分類管理,定期開展專項化培訓。公共體育場館、社區公共體育設施等健身活動場所配置社會體育指導員和體育志愿者,指導市民正確掌握1-2項運動技能,普及科學健身理念,提高運動成效,增強健康體質。到2025年,全區社會體育指導員占常住人口比例達到3‰,一線指導率達到全市中上水平。
2.暢通體育服務配送渠道。擴大“你點我送”體育配送范圍,豐富體育配送內容,做到體育配送“五進”,進機關、進學校、進社區、進樓宇、進企業。搭建社會體育指導員參加社區體育服務平臺,支持社會體育指導員為社區居民提供賽事活動、健身指導等服務。推行體育配送線上線下服務。根據新冠疫情常態化防控要求,充分發揮互聯網作用,建立“云”配送服務模式,開設各種健身云課堂,為市民提供可視化健身指導服務,倡導市民群眾開啟新業態下的健身運動方式。
3.推動體醫養融合發展。落實《關于推進健康金山行動(2019-2030)的實施意見》要求,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開展“體醫融合示范社區”試點,通過體育運動干預糖尿病等基礎性慢性疾病,推動健康關口前移,依托社區市民健身中心、智慧健康驛站、長者運動健康之家,制定實施特殊人群的體質健康干預計劃,指導市民健康吃、科學練、治未病、防慢病,提高身心健康水平,推動“體醫康養”融合發展,實施運動健身全周期管理。定期開展市民體質監測和國民體質監測,鼓勵將國民體質測定納入健康體檢項目。推動市民養成運動習慣,提高健康水平。到2025年,市民體質監測達標率達到97.3%。
(五)推進智慧體育服務體系建設
1.拓展完善智慧健身管理平臺。通過全民健身領域政務服務“一網通辦”、金山區全民健身預約管理平臺等信息化平臺,為市民提供健身指導、服務配送、運動康復、場館開放、信息咨詢等服務,逐步實現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智慧化。
2.鼓勵建設社區智慧健身場所。加強體育場館數字化轉型與信息化建設。借力智能科技賦能體育發展,實現體育與智慧的有機融合,打造體育運動新生態、新場景,為智慧體育公園、社區市民健身中心、體育場館等提供全域、全齡、全場景解決方案。鼓勵社會力量,運用市場化機制,建設一批智慧型體育健身場所,對有條件、有特色的區域予以先行先試,分類、分步實施。充分發揮市場化長效運營機制,加強5G、VR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應用。
3.積極發展全民健身網絡賽事。充分利用網絡直播平臺,舉辦簡便易行、科學有效的居家健身賽事活動,開展居家健身達人秀、線上市民運動會、線上親子賽等,滿足群眾居家健身需求。
(六)優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環境
1.擴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務覆蓋面。實現“15分鐘”社區體育生活圈高質量全覆蓋,區級、街鎮級、村居級三級體育場地設施建設體系全覆蓋,體育賽事活動體系全覆蓋,體育配送指導服務全覆蓋,智慧健康驛站和體質測試服務街鎮全覆蓋,青少年校外體育活動平臺家庭、社區、學校全覆蓋。
2.提升體育場館的服務功能。通過發放體育消費券等方式支持公共體育場館和經營性體育場館公益性開放。通過智慧體育建設,進一步完善“一網通辦”、金山區全民健身預約管理平臺等信息化平臺功能。
3.多元融合發揮“體育+”功能。以全民健身、戶外運動等項目為重點,促進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多元化升級發展,實現體育消費從“買商品”向“買服務”轉變。探索建設以體育培訓、體育賽事、體育文化、體育旅游、體育健康產業為紐帶,體育配套商業為支撐的城市體育產業體系,推動體育與科技、旅游、文化、娛樂、時尚產業的深度融合。
4.加強全民健身法治建設。貫徹實施《全民健身條例》《上海市市民體育健身條例》《上海市體育賽事管理辦法》等法規規章,規范全民健身領域依法行政,完善多部門聯動的全民健身執法機制。保障全民健身賽事活動安全、文明、有序開展。建立健全體育場館設施、體育賽事活動、科學健身指導等管理制度,依法加強對單用途預付消費卡、高危險性體育健身項目、體育培訓市場等領域的監管,維護市民、企業的合法權益。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
區、鎮兩級政府將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以及基本公共服務規劃,把全民健身相關重點工作納入年度民生實事加以推進和考核。全面落實各級政府、有關部門、企事業單位對全民健身場地設施規劃建設與開放等公共體育服務的法定職責和保障責任。建立部門聯動、分工合理、責任明確、齊抓共管的全民健身工作機制,確保全民健身國家戰略深入實施。
(二)加強政策保障
認真貫徹實施《全民健身條例》《上海市市民體育健身條例》等法律法規以及《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等文件,保障市民平等享有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的權益。依法依規編制實施《金山區全民健身實施計劃(2021-2025年)》,發布《金山區體育健身設施建設補短板五年行動計劃(2021-2025)》(金府辦發〔2021〕22號),進一步規范政府部門職責,完善全民健身監管機制,依法治體,確保全民健身工作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三)加強經費保障
全民健身工作經費堅持財政投入為主,建立政府主導、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全民健身經費投入機制,區鎮兩級政府將全民健身經費列入本級財政預算,專款專用保障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運行。進一步拓展經費來源渠道,創新公共體育服務投入方式。鼓勵社會力量對全民健身事業進行捐贈,符合稅法規定的部分,可在計算企業所得稅和個人所得稅時依法從其應納稅所得額中扣除。
(四)加強隊伍建設
推進群眾體育人才隊伍建設。著力發展好群眾體育管理員、體育教練員、社會體育指導員、社區體育活動志愿者等人才隊伍。將全民健身人才培養與文化、衛生、教育等相關部門以及社會組織的人才培養相銜接,建立全民健身人才培養機制。穩步推進區鎮村三級以及社會體育人才隊伍的培養,健全培訓上崗制度、聘用考核制度,建立人才激勵和保障機制。
(五)強化監督評估
建立全民健身績效評估制度。區鎮兩級政府將全民健身工作納入政府重要議事日程和目標責任考核內容,加強督查落實。區體育局要探索形成全民健身公共服務標準化,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第三方評價機制以及市民評價和反饋機制,開展社會滿意度調查,評估結果向區政府報告并向社會公布。